今天,小编想和大家聊聊家庭中常常会出现的一个现象:贴标签。
最近,有一则新闻让人看得揪心:陕西初一女神自转学后就总是遭受到班主任的言语侮辱,家长都无法相信老师居然会说那样的话。
小女孩在视频里说:“骂我贱人、二货、不要脸,”每次都逼着说你下学期不要来,你来了就把你捏死在教室里。”
小女孩说,从早上一直到晚自习,只要有班主任的课,他一上课就在骂她,想起来就骂,本来性格开朗的小女孩,转学之后变得沉默寡言,交不到朋友。
这样的教育,非但没有让孩子学习到应有的知识,反而让孩子感到“想死”。
在学校里孩子内心受到的伤害,极大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,让她想起“学习”“学校”就心生畏惧。 一个人内心怎么看待自己,在外界就能够感受到怎样的眼光。
所谓标签,就是把孩子固化成一个刻板的印象。在心理学上就有这样的效应,叫做贴标签的效益。也叫做「暗示效应」。
如果我们总是对着孩子吼:“你怎么这么笨?”“这么简单的事情,你都不会做。”“你这孩子做事总是磨磨蹭蹭太拖拉了。”“你这还是真懒。”“自己的书包都不会整理。”这样的一些类似的语言,久而久之,孩子就可能真的会变成我们眼中的样子。
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:“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,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。”
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、名称贴上标签的时候,他就会做出「自我印象管理」。使自己的行为与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。
01.负面标签,是内心永久的“伤疤”
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。
孩子的双手,拿一张26分的考试卷。整个人微微后缩,嘴角下垂,神情紧张,看起来怯怯的样子。身上刻着的,是父母对他说的话:
你脑子让猪吃了吗?考成这样,还有脸回家?
孩子无意中弄碎了花瓶,低着头,用小眼睛偷偷瞥着你,等待暴风雨的降临。
父母一句句难听的语言,如暴风雨般,席卷而至:
天天毛手毛脚,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?家里有你,可真是倒大霉了。
一句句难听的话,刻在孩子身上,就像伤疤一样,一刀刀刻在孩子的心上。这种伤害带来的痛苦,不是时间就可以轻易抹去的。
记得前几天,朋友说她在跟老公聊天时,无意中聊到儿子笨,不然怎么每次考试都考这么少,老公也说,可能是有点傻。
当时儿子刚从房间出来,听到这话就愣了一下,她也没当回事。
之后的几天就发现,孩子的表现有点奇怪,再也没有像往常一样活蹦乱跳,也不怎么爱说话了,整个人就是很忧郁丧丧的样子。
一开始,她怀疑孩子生病了,带他去医院检查,也没事。
过一段时间,在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,儿子突然说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:“妈妈,我想问你一个问题。在你和爸爸眼里,我是不是,特别没用啊?”
儿子低着头:“我那天,听到你和爸爸,说我笨了。”
其实,父母说的每一句话,孩子都默默地听在耳朵里,记在心里。因为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人,怎么可能不去在乎最重要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呢?
我们随口对孩子说出的一句话,对于孩子来说,是标签,更是没办法收回的事实。
心理研究表示,0-6岁的孩子最容易接受父母的心理暗示。如果我们常常对孩子说一些生气的话,会更容易让孩子形成负面消极的人格。长大以后,产生自卑、内向、敏感、忧郁心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。
孩子的记忆会忘记,可是孩子的情绪却将记忆封存在了潜意识里,伤害也永远留在了人生里。到那时,我们想挽回都来不及了。
02.孩子永远都是朝着我们赞美的方向发展
有一个棒球手,到监狱里面做演讲,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。
说小时候,他第一次玩棒球,一不小心就把父亲的牙打流血了。没想到父亲却夸赞他:“孩子,你日后肯定是一个优秀的棒球手。”
第二次玩棒球,他把家里的玻璃打碎了。这个父亲不但没有责怪他,而是说:“打得好!孩子,你将来没准就是世界冠军呢!”
犯人们听到故事以后窃窃私语,一个犯就站起来说:“我小时候的经历和你是一样的,只不过我的父亲没有夸奖我,而是气愤的说:“你一天到晚给我惹事,将来肯定是个小混混。”
你看同样都是打棒球,被贴上「棒球手」的标签的孩子就成为了棒球手。而被贴上「小混混」标签的孩子,就跟他父亲说的一样,最终成了小混混住进了监狱。
03.正面标签,也要适度表达
好的标签,通常是好的评价。对人有鼓励,还有积极的作用。但从人性的角度,我们都喜欢被肯定被赞扬。周围的年轻父母都知道,用好的标签来鼓励孩子,比如说。
“你做作业很认真。”
“刚才打针的时候都没有哭你真勇敢。”
当了好的标签,也是要有度的。因为好的标签过多了,也不是件好事。容易让孩子失去客观的认知。
04.会教育的父母,懂得接纳孩子的不完美
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,是既提供了孩子学习成长的必需条件,又与孩子建立了充足的情感链接。
每个父母都希望儿女成才,可是没有哪一个孩子天生就符合我们的期待,如果我们强行将我们的期待灌输给孩子,结果不仅不会让孩子成才,反而还可能朝相反的方向发展。所以,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,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:
第一、我们要帮助孩子克服实际困难
孩子,之所以会被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,有时就是因为遇到了困难。
比如:
任性,可能是因为不善于表达。
磨蹭,可能是因为穿衣服的时候遇到了困难。
害羞,可能是因为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。
虽然孩子的这些行为,有时会让我们很抓狂。但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想这样。只是因为缺乏经验、常识或者信心,所以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。
当孩子,他发脾气乱扔东西的时候,你可以告诉他,生气的时候可以说出来。或者在纸上乱图。当你发现孩子穿衣服有困难的时候,也可以专门留出时间来帮他做练习。但上面这些困难都解决了,孩子也自然就能够表现地很好。
第二、要接纳真实的孩子
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,不要把孩子的正常发展当做问题。我们要跟孩子一起接受生活的不完美。孩子们的性格虽然千差万别,但总结起来要么安静一点,要么活泼一点都是非常正常的。
偏偏很多家长都喜欢没毛病,给自己的孩子找毛病内向一点就怀疑孩子是自闭症,外向一点就怀疑是多动症。
父母担心孩子也是可以理解,但是强心给孩子贴标签,危害有多大,你根本想不到。不要给你的孩子添任何负面的标签,特别是6岁以前的孩子。他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,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,非常容易接受心理暗示。按照父母贴标签,去寻找归属。
第三,就事论事,聚焦到具体的事情
有位叫天天的孩子,他的妈妈在给天天复习英语的时候。发现很多单词儿子都记不起来,一副好像都没学过的样子。因为被他气血攻心,妈妈就随口说了一句:“你脑袋是空的啊。”
没想到有一天,妈妈在找不到一本书就记不清楚,放哪里的就寻求儿子的帮助,儿子却如此回应地妈妈:“妈妈,你脑袋是空的啊。”
妈妈顿时就清醒。
不应该随便给孩子贴标签,包括不去评价人。尤其是孩子的性格、智力、能力等等。而是只讨论当前的事情。
如果妈妈当时改口说:“这个词并不难,我们多说几次就会记住的,这样可能会更好。
比如说孩子懒,不如说:“您应该将自己的玩具收拾起来。”说孩子淘气,不如说:“你把沙子扬到别的小朋友身上,是不对的。”
接纳每个孩子真实的样子,不要简单粗暴的用标签来定义孩子,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。
真正毁掉孩子的,从来不是外界,而是那些只用”一只眼睛“看待孩子的父母。
来源:所发布的内容来自公众号吴月波。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对原文作者深表敬意。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敬请及时告之,我们会立即删除或做其他妥善处理。
-END-
命运,从无意识,到意识。
end